中暑热病,亦由太阳表入,故曰:太阳中热者,暍是也。可知下利止,其喉为痹者,谓热邪已上,病咽痛,即不复病下利也。
攻下偏治阳明,则额上生汗,汗出不流,手足厥冷,必成亡阳之证。寒者,加干姜,足前成四两半。
当刺肺俞、肝俞,以泻太阳、少阳之邪,慎不可下也。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阳明证也。
今则土见回生之色,四末得温,胃家之阳复,故为易愈也。但上条潮热之热,热在表里,当大便不□;此条□语之热,热归胃府,法当大便□。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,若下之,必胸下结□。兼以重亡程应旄曰:此条与太阳大青龙证同。
一云:刺期门,一云:用小柴胡汤。沈明宗曰:此辨阳明津竭之脉也。